第115章(1 / 2)
而如今谢况称帝后又多次施行土断,并让地方官员重新厘清门第, 杨氏就这样沦落成最低一品的士族了。
可即使到了如此的境况, 他们也都没有忽视家学传承,子弟们哪怕是倾尽财力也要学习书史。而凭借长期以来在吴地的经营,杨家也在百姓间有着不错的风评。
因此哪怕沦为海寇, 也能抓住时机游说百姓,顺势召集起一大批人。对这些杨家年轻一辈来说, 这倒是比跻身官场更容易的事了。
这群由杨氏所集的匪寇先前一直在吴地隐秘地活动,海上诸岛和沿岸的海村是他们的常驻地。便利的地理位置让他们可以时不时就到陆地上劫掠一番, 往往官兵还没赶
到, 就已经顺着水路溜之大吉了。
谢况起初并不把这件事太当一回事,地方的匪乱本就是除不尽的, 只要威胁不到他的统治, 哪怕地方有奏, 也可以装看不见, 全交给地方官吏自己去处理。
毕竟京畿的水军都是预备着对抗北人、保卫都城的,没有特殊情况不好随意调动。
这么多年来,谢冲也就曾派人整顿过一次江州, 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打击江州的地方势力,对当地的匪乱倒没有特别的关注。
但随着匪徒的规模越来越大,在吴地煽风点火弄出的乱子越来越多,谢况终于忍不了了。
杀鸡焉用牛刀,匪徒多是乌合之众,用官兵的人数和规模恐吓住就能成功一半了,对付这些不成器的匪徒,用不着调动周禄、陆渊。谢况这次选择了资历尚浅但是他最信任的心腹孙白霓,替他领军剿匪。
趁此能让孙白霓外出锻炼,又能让赚得声名,实在很划算。
但在旁人眼里,虽然只是剿匪,孙白霓仍有些不够格,他之前可没有率军出征的经历,一直做的都是文吏工作。
然而,谢宜瑶有前世的记忆,知晓等周禄陆渊等名将去世后,楚国的将领储备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时,孙白霓是新一代人最拔尖的一个。
因此一听说这件事,谢宜瑶便到孙家去打听消息了。
她平日对孙家姊弟多有照拂,孙青云又防心不重,且她觉得自己能知道的事本就不是什么军事机密,告诉公主殿下也无妨。
“大概带了一万多人吧,其中水兵有五千呢。”
“五千人是不是少了些?”谢宜瑶状似无意地问,“我听闻海匪有数万人。”
孙青云挠挠脑袋:“我不太懂,但阿弟说这群乌合之众不足为惧,五千人足矣。天子潜龙在渊时,阿弟也参与过水战,不算全无经验。地方上也有些兵,就算万一有什么危急情况,都能随时支援。”
和孙青云一聊,谢宜瑶对海匪的情况就有了更多把握。
沈蕴芳也为她分析:此次行军路途不远,且地方也有储粮,民夫的占比不会太大。海匪虽然士气相比之下更为旺盛,但大都是没怎么经过训练的泛泛之辈,战斗力远低于官兵。
谢况派出数千人应对,那么海寇满打满算也就两三万人左右。
这个数目的人管理起来对于杨家子弟来说已经足够麻烦,他们对底下人未必控制得牢,因此孙白霓说的“不足为惧”未必是大话。
不出所料,没到一个月,这群作乱的海匪就被孙白霓打得节节败退,剿灭和俘虏的匪徒无数。
那些刚入伙的百姓便开始害怕,逃逸的、投降的,都很多。
但他们手上已经沾染了父老乡亲的血,就不可能从轻处理。级别高、“军功”多的,处死。中等的,发配为奴。次一点的,收编为民夫、役夫。
虽然杨家人就算逃到岛上也能随时卷土重来,但他们手下没人的话,也成不了气候。所以这之后没多久,谢况就立刻开始安抚吴地的百姓,更表扬了那些不曾与匪徒“同流合污”的良民,甚至再度减免他们的赋税。
反正国库里的钱粮还是够的,他现在最缺的是人力,他的佛寺、他的宫殿呀!
让谢况感到幸运的是,这次俘虏的暴民刚好能补充上民夫的缺口,而他所信任的孙白霓又立了军功,打了看不起寒门武将的士族们的脸,真是皆大欢喜。
要知道,最怕匪寇打进来的,就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士族们了。
于是皇帝下了个罪己诏后,几个月的匪乱就这样翻篇了,只需等孙白霓班师回朝。
至少表面上是这样。
然而谢宜瑶并不安心,杨家家境并不富裕,因着善于煽动人心,就能集结起一大批人来,可见吴地百姓的民心本就已经岌岌可危。
甚至很可能不止吴地。
他们为何能在这么快就收拢这么多人?如今吴地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?
之前只是如同冰面下的暗流,不曾被人注意到。如今也只是解决了表面的问题,还想再掩耳盗铃,就是自欺欺人了。
她知道谢况不是什么昏君,他不会没有意识到问题,但他要么也找不到根治问题的方法,遂选择放弃,要么并不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么迫在眉睫,因此就只试图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